开博体育资料图片:2023年11月15日,青海省泽库县王家乡的小学生们展示在心理疗愈项目活动中制作的“情绪盒子”。供图/白求恩公益基金会
从夏季到冬季开博体育,在三秦大地、陇东河畔、青藏高原的乡村校园和社区村落里,有8000余名青少年儿童受益于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白求恩·愈见未来”心理疗愈项目。这是一段播撒爱意、温暖心田的心灵疗愈旅程,社会组织、公益人士、艺术家等多方力量汇聚一起,共同为孩子们照亮未来的路。
“项目团队将纪录片拍摄开博体育、绘画创作、原创音乐等与心理健康服务有机结合,在陕西省商南县、山阳县,甘肃省镇原县,青海省尖扎县、同仁市、泽库县的16个乡镇开展了60多次公益活动,为西部地区的青少年儿童送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相关的具体服务。”项目实施单位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晓犁说。
筹备期间,项目团队除了对接心理专家和策划活动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与项目实施地党委政府、教育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深入沟通,调研走访了解具体需求开博体育。
“我在基层工作28年了,遇到过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妇女和儿童。心理疗愈是一件专业的事情,在基层特别紧缺。你们的到来非常及时,我们需要这种关注心理问题的公益项目!”尖扎县妇联主席桑杰措说。
项目合作伙伴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宋馨分享了多年扎根基层的服务经验:“对于县城、乡村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新入学的孩子们来说,对新环境会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孤独感,容易自卑。采用集体朗诵的互动方式,进行信心重塑、心理建设等开博体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基于调研结论和既往执行经验,项目团队因地制宜地制订项目预选方案,先行摸排具体数据,分类统计详细需求,与项目指导单位——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一起对项目方案进行充分研讨,并在服务过程中及时优化调整。
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状态,项目团队采用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艺术疗愈、深度服务(医学治疗)等方式,精心开展科学化、品牌化、主题化的心理疗愈服务。通过互动壁画、集体朗诵、体验纪录片拍摄和音乐创作等一系列心理与艺术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快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每场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够沉醉其中,尽情地释放压抑情绪,一张张生动鲜活的笑脸渲染着快乐的课堂氛围。
今年11岁的小伊(化名)家住尖扎县坎布拉镇牛滩社区开博体育,一直和奶奶生活,她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和孩子沟通。小伊的脸上总是有着和年龄不符的忧郁。在疗愈服务后,小伊对手持摄像机爱不释手,还主动告诉工作人员:“我喜欢拍自己,也想给别人记录一下日常生活。我以后想当一名导演,去看看我和别人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除了短期的服务成效,项目更加注重传播服务理念和根植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观念,聚焦联动多元力量,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让项目持续发挥示范性和影响力。”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楠表示。
除了联动心理专业的医疗资源,项目还凝聚了一批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以及艺术疗愈议题“够专业、感兴趣、愿奉献”的艺术家。他们深入项目一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纪录片拍摄、当代艺术创作、原创音乐制作等公益艺术活动,创作了一系列带有鲜明儿童风格的艺术作品。孩子们的画作亮相北京国际设计周“一天自然艺术季”,创作的公益歌曲《牦牛的故乡》在校园里持续唱响。
深入人心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还有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项目实施学校之一——商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在服务结束后,仍然坚持推进《实施艺术疗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在班会、晚自习和课外活动等时间为学生们持续开展心理辅导和艺术疗愈活动。
“作为寄宿制职业学校,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这种活动形式和服务理念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我们将创新艺术疗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艺术心理教育活动的实施,努力培养一大批阳光、健康、自信的青少年。”副校长范德斌说。
“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守护。”田晓犁说,项目在为孩子们带来有趣、有爱、有效的公益活动的同时,还积极筹措棉衣等爱心物资,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暖意。同时,基金会依托媒介力量,将公益大爱传递给更多人,链接更多的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志愿者参与活动。基金会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关爱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做好他们的引路人、筑梦人,用爱呵护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