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博体育中央苏区推出了一系列保障民生的举措,红军和百姓结成了血肉相连的情谊。油画《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孙立新作),描绘了红军战士在于都河畔与苏区群众依依惜别的情景。
中国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历来重视民生保障工作,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实践。
早在苏维埃政权初创阶段,社会保障即被写入施政纲领。1928年1月,指导遂川县委起草了第一份工农民主政权纲领--《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共30条开博体育,内容包含推行契合当时实际的工伤保险开博体育、女工产假福利、儿童福利以及青年学徒福利等保障政策,这为后来井冈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各项社会保障法律法规陆续颁布。1930年3月18日召开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宣言》,指出闽西当前的革命任务之一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大革命时期社会福利政策,内容包括生活救助、红军优抚、妇女福利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等。此次大会还通过了《劳动法》《优待士兵条例》《保护青年妇女条例》,明确规定了工人的各项福利及失业工人救济政策、红军优抚政策、妇女儿童福利政策等,为中央苏区社会保障实践提供了蓝本。此外,东固革命根据地筹建了第一所红军医院,为根据地军民的医疗保障工作创造了条件。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为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律依据。中央苏区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涵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类型,具有原创性、革命性、务实性等特点。其中,以红军优抚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最具代表性。
中央苏区建立了以红军优抚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是第一个在全国各根据地统一实行的优待条例,是党史军史上的第一个优抚法规,对红军战士及家属的土地分配、耕种及日常生活有关待遇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此外,《红军抚恤条例》《执行优待红军条例的各种办法》《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红军退休、伤残、牺牲的抚恤制度,明确了红军家属应该享受的优待、各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优待红军家属方面必须履行的义务职责等。在实践中,中央苏区创新设立调剂劳动力的互助组织耕田队,实施“礼拜六”“优待红军工作日”,建立红军通讯员、赠送光荣牌和优待证、慰劳红军及其家属……这些优抚举措有效扩大了红军队伍,有力支持了革命战争。
灾害救助是新中国成立前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灾害救助工作。1934年,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税免税减税暂行条例》,要求各地成立救灾组织,开展备荒与春耕,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生活救助方面,中央苏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救济贫民灾民、设立义仓备荒仓、救助鳏寡孤独、救济红军家属等方面。
早在1928年“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中国就明确提出实行社会保险的主张。在中央苏区,各地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以失业保险为例,通过发展生产合作社解决失业工人的工作问题,是中央苏区失业保险的重要方式。此外,鼓励失业工人参加红军也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央苏区的社会保险事业蕴含了当代社会保险制度的普惠性,体现了苏区社会保险制度的先进性、人民性及公平公正原则,是中央苏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立,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领导下社会保障事业正式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各级劳动部门和内务部门均设有社会保障机构,红军部队也设立了社会保障机构--红军总卫生部与抚恤委员会。1931年4月,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军委总军医处,专门领导红军医疗卫生工作;1932年9月,决定将红军总军医处改为红军总卫生部,设医政局、保健局开博体育、药材局、总务处、医院政治部及医院管理局等……此外,临时中央政府还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设立了若干和社会保障有关的其他委员会。
中央苏区的社会保障经费极其紧张,各地开创了多种筹资渠道,例如,通过战争缴获、到白区筹款、强制性征收土豪财产、发行公债等。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用于红军优抚、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经费支出,其中,红军优抚是最主要的经费支出。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1934年10月开博体育,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多项社会保障工作中断。回顾那段历史,中央苏区的社会保障实践既践行了中国的初心使命,也反映了当时背景下的现实需求开博体育,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