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博体育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的底气来源于强大经济实力,强大的经济实力需要高质量的新型产业园区支撑。2020年5月开博体育,《惠州市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惠州“千亿园区、万亿产业”建设正式拉开帷幕。高质量的新型产业园区,是惠州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是支撑惠州建成国内一流城市的四梁八柱。
在市委党校张婷老师的精心指导、前期实地考察并深入学习东莞松山湖建设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沟通和反复研讨,11月18日至20日,第二组全体组员前往金山新城、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科技小镇、惠阳洋纳工业园、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园区进行专题考察学习并形成报告,试图为“十四五”时期惠州高质量建设“3+7”千亿级产业园,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理论梳理和实践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与提倡下,我国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产业单一向功能多元转变,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
1. 生产要素聚集阶段。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城市配套设施匮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第一批产业园区在沿海地区兴建,通过行政手段划出一片区域,依靠国家或地方优惠政策,通过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资,聚集各种生态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产业多以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制造业为主。
2. 产业主导阶段。园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实现产品制造、研发的复合型发展。这个阶段出现一批具有分工协作的关联企业,并在国家宏观决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的双重驱动下,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产业价值链,扩大产业集聚度,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初见效应。
3. 产业完善阶段。以“创新”为突破,以先进制造业和特色服务业为主,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随着贸易壁垒持续降低开博体育,国际竞争和挑战日益加大,开发区之间、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竞争加剧,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加大,大型跨国公司进驻,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带动作用。
4. 产城融合阶段。园区开发重心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适度控制、整合开发区数量。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项目的引入,强化创新及转化功能,产城人融合发展。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既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 全国发展情况。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各类园区,工业园区经历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至膨胀过剩,质量上的摸索起步到整合升级等不同发展阶段。现有国家级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近500个开博体育,有省级各类开发区2053个,全国各类工业集中区超20000个,对整个中国经济贡献达到30%以上。国家级开发区(包括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等)数量从2011年的219家增长到2019年的628家,国家级开发区贡献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22.4%,产业园区对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大,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助推器。
2. 我省发展情况。截至2019年,我省共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50个,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总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其中,132个园区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数量居全国第6位。东莞松山湖、南沙开发区等已经成为国内明星园区。
3. 我市发展情况。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三个国家级园区为龙头,以惠阳经济开发区、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园、惠东产业转移园、博罗产业转移园等6个省级园区为第二方阵,以及各县区自行设立的80多个工业发展集中区的多层次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类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000多公顷,已开发面积17000多公顷。2019年,我市9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总产值4856.4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7803.38亿元)的62.2%,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9年以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正在聚力打造“3+7”千亿级工业园区,积极拓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经过多年运作,惠州产业园区的管理虽然具有事权集中、精简高效等特点,但是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约束,园区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园区规划缺乏延续性、项目缺乏持续性、产业缺乏关联性,联动发展机制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化、低效化。例如,仲恺高新区惠南科技园与惠城区三栋数码园隔路相望、定位相似,但由于管理主体不同,发展大相径庭。惠南、东江科技园为跨县区“飞地”园区,由于与属地行政区在征地方面协调难度大,影响扩园提质。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一些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区,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指导,前期没有采取工业企业进园的集约式、集群式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受产业园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相继搬离惠州,直接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三是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市级层面没有建立统一的园区智库支撑和综合评价体系,没有完善全周期监测机制,各园区也没有专门设置监测部门和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园区开发建设成效零星化、碎片化,无法全面立体、及时客观地反映建设成果。
惠州产业园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园区管理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在园区机构设置、总体规划中没有体现科技创新的重要角色;大部分重点园区引入重大项目仅关心亩产值、税贡、环保污染等传统指标,对企业的技术水平等未列为招商强制指标。二是整体水平不高。以仲恺高新区为例,虽然2019年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第36位,但是除了外向型指标占优势之外,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等科技创新指标均低于排名水平。此外,大多数园区难以找到明确的技术领域发展定位和标志性品牌。三是服务支撑不足。园区的孵化育成体系不健全,孵化器数量不少但发展不平衡、发展绩效不佳等问题突出,全市孵化场地约有100万平方米,但在孵企业仅有1000多家,场地空置较高。园区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水平及服务质量不高,科技服务业总量不足且规模偏小。此外,还存在缺少技术交易市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稀缺,科研与应用之间缺乏有效桥梁等问题。四是金融支持不足。存在企业获得信贷资金难度大成本高,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支持力度薄弱等问题。
惠州产业园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除大亚湾石化区等少数国家级、省级园区条件较好外,现有工业园区多以县区规划、自发建设、村级工业园区为主,部分园区追求传统的“公路经济”,沿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交通干线密集布设,综合效益较低,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发挥引领功能,这些历史建成园区由于总体规划、政府投入、项目用地等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一是市政设施不足。园区路网、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不少项目自建便道或借道村庄道路出行。厂区内自建生活、生产污水处理设施、内部变电设施等现象比比皆是。一些项目由于园区缺乏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环保投入压力大,迫不得已选择迁出当地。二是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园区普遍地处在城郊,商业、医疗、教育、公共文化、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缺乏,影响企业招工,特别不利于引进、留住高端人才;三是软件环境滋养不足。目前,除了硬件上的“缺医少药”,大多数园区还没有建立健全“一站式”审批制度。各级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项目从取得土地使用证到项目投产,期间需办理规划、建设、环保、消防、税务等审批事项,需到县区一级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审批流程以部门串联办理为主,耗时长、项目多,既不利于推进项目的建设效率,也影响了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
产业园区发展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市产业质量和持续性,而且间接影响国内一流城市建设。因此,发展高质量新型园区,我们既要谋定而后动,更要敢抓又善成。
一流的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离不开系统规划,集聚一批高端产业,更要有持续引入全生命的管理理念和持之以恒抓好落实。一是强化“一张蓝图抓到底”。积极借鉴东京湾区、苏州工业园、东莞松山湖等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制定前瞻引领性好、整体关联度大、实际操作性强的总体发展规划,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稳定园区发展和企业投资预期。二是强化“锲而不舍抓产业”。高质量产业园区的核心是聚集一批高端产业。要以产业链为抓手精准招商,既纵向聚链,重点吸引国内外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行业头部企业的优质上下游配套产业落户;又横向延链,积极引导已落地的项目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尽快迁入园区。三是强化“客观公正抓评估”。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博体育,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高规格成立推动园区建设的综合机构,通过引入第三方机制,构建全周期管理监测和综合评价体系、借力智库支撑,统一部署、统筹推进,破解园区开发建设各种疑难杂症。四是强化“持之以恒抓落实”。惠州建设高质量产业园区,关键是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项目并抓好落实。项目引进落户、动工建设到投产见效,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既要抓看得见的“显政”,更要抓看不见的“潜绩”,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的誓不休。
产业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各园区间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依托产业园区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探索构建全域统筹、高效集约的资源配置机制,用经济手段撬动产业布局特色化、区域发展差异化,使产业园区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引擎。一是谋求“错位发展显特色”。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原则,制定全市“产业地图”,明晰各县区产业发展重点,引导园区项目布局和招商引资方向,破题重复建设和产业同质发展,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仲恺高新区、惠阳区、惠城区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战场,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惠东则抓住新材料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和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新材料、数据中心软硬件配套相关产业。二是谋求“协同发展筑体系”。坚持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通过产业链网络式发展,建立专业化的分工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互为配套的产业链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谋求“有的放矢引龙头”。制定出台惠州市推动工业园区项目快速落地实施方案、惠州市千亿级工业园区发展绩效评价方案,促进园区争先创优。重点针对制造维修、环保、物流、信息、金融、租赁、商务和科技服务等领域引进配套生产性服务企业落户。如供应链管理企业一直是我市的短板,近两年来虽然引进朗华、信利康等供应链企业,但总体水平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加大供应链管理企业引进力度,大力挖潜供应链环节的价值创造。
创新资源要相对集聚才能发挥更大效益,产业园区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东莞松山湖、深圳南山区、广州经开区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一是突出“主导产业求质量”。各级产业园区要明确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各类优惠政策要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推动我市“3+7”园区加快重大创新基础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园区企业提质增量。二是突出“集群发展创一流”。强化仲恺高新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潼湖生态智慧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高新区。同时,鼓励各县区利用千亿工业园建设契机,各打造一个科技资源相对集聚的创新高地,有条件的园区可争取创建省级高新区,形成1个国家级带动若干省级的“1+N”高新区集群。三是突出“科技服务赋新能”。发挥园区在市场培育、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培育科技服务业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建立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赋能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园区多元化科技服务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研发外包、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新诊断、技术转移、业务培训等全方位技术创新服务。四是突出“专业孵化育链条”。推动园区结合优势产业做好孵化器的布局,引导每个千亿产业园区建设一个特色专业孵化器开博体育,打造集聚科技项目、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的产业生态,营造局部优化的小环境,助力千亿园区加快发展。五是突出“特色服务通融资”。按照园区定位和园区产业特点,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各园区设立“一园一特色”的特色专营服务机构。加强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合作,为园区企业提供挂牌转让、综合融资、股权交易转让、上市培育孵化、并购重组和发行股票可转债等专题服务。引进深圳等地优秀风险投资机构与各产业园区合作,设立风投基金,优化园区企业融资环境。
建立互补共融的区域合作,是有效提升产业联动的重要手段。一是推动“融合发展强联动”。例如仲恺高新区正延着省道S357打造千亿级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相邻的惠阳区在省道S358打造千亿级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两个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功能定位相似,两个园区可加强合作,建立跨县区合作共建园区和项目利益共享机制,变“各自角力”为“协同共赢”,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二是推动“抱团发展促合作”。东莞松山湖片区建立了“1+9”片区园镇招商共享融合发展模式,突破行政界限、避免无序竞争、减少项目流失,松山湖原则上只引进总部型、研发型和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型企业,以发展“企业总部+科技研发”服务业为主形成片区产业服务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周边九镇则作为园区的有力支撑依托原有传统优势产业主动承接园区创新资源外溢。我市重点发展的“3+7”园区,亦可借鉴参照松山湖的抱团模式,实现招商资源优化配置和招商项目利益共享,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区域间融合协作发展和错位发展。
一流的园区需要一流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同时还要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一是坚持“基础先行稳根基”。特别是新建产业园区,在摸清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需求基础上,加快园区水、电、路网、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优质化建设条件。以工业园区为试点,优先推进5G的布网和应用,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二是坚持“完善体制降成本”。借鉴自贸区行政审批改革,探索建立“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方式许可管理为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降低成本让园区企业轻装上阵。三是坚持“融合互补促循环”。坚持高水平规划,加快产城人融合步伐,既注重积极发挥园区集聚产业、发展经济等功能,更注重集中建设医疗卫生、教育金融、商业服务、人才公寓、公共绿地等功能配套服务设施,力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对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园区,倾斜安排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形成园区自我良性循环的“小气候”。四是坚持“一网通办优服务”。建设园区行政服务中心,推动工业园区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实现审批不出园。打造园区智慧化管理,利用卫星、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园区企业数据库及指挥调度中心,对园区项目建设进度、社会管理、企业效益监管进行可视化智慧管理,同时为服务企业提供科学决策支撑;五是坚持“升级改造谋发展”。历史建成工业园区,以“工改工”为主的旧厂房改造,推倒低容低效的老厂房,提高站位重新规划园区建设,为园区腾笼换鸟引入优质项目作空间保障;同时出台改造奖补、老旧园区优质项目搬迁过渡补助等政策,鼓励支持老旧园区走升级改造道路,特别是引导临深临莞片区的村级产业园区加快改造,为产业进一步发展释放潜力空间。
上一篇: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论学习贯彻习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